時間:2025-07-24 來源:民主與法制周刊 責任編輯:陳聰
侯振發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全局和戰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厲行法治,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其中最重要的標志性成果就是形成了習近平法治思想。習近平法治思想是順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代要求應運而生的重大理論創新成果,是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是一項系統工程,法治人才培養是其重要組成部分。法學教育在法治人才培養中發揮著基礎性、先導性作用。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堅持用習近平法治思想全方位占領法學教育陣地,推進習近平法治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教育引導廣大師生做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
一、加強頂層設計,推進習近平法治思想進教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材是傳播知識的主要載體,體現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價值觀念體系,是老師教學、學生學習的重要工具。”法學教材作為法學教育的重要依托,承載著價值引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的重要功能,直接關系到法學教育“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必須把習近平法治思想落實到法學各學科的教材編寫中,深化對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研究,推動形成適應全面依法治國要求、立足學術前沿、門類齊全、學段銜接的法學教材體系。
推動法學教材建設要深化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研究闡釋。學科體系同教材體系密不可分。加強法學教材建設,要不斷深化對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研究闡釋,堅持以習近平法治思想引領法學研究繁榮發展,加快構建中國特色法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習近平法治思想是法治領域堅持“兩個結合”的光輝典范,是一個內涵豐富、論述深刻、邏輯嚴密、系統完備的科學理論體系,在概念上系統集成、在話語上自成一體、在邏輯上有機銜接,在中國特色法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中居于統領地位,是加快建構中國法學自主知識體系的根本遵循。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提出“著力推進黨的創新理論體系化學理化”的重大命題,強調“推進理論的體系化學理化,是理論創新的內在要求和重要途徑”。這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推動法學研究繁榮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法學院校要充分發揮法學學科資源優勢、平臺優勢和人才優勢,統籌整合校內外研究力量,從我國改革發展的實踐中挖掘新材料、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構建新理論,推動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學理化闡釋、學術化表達、體系化建構,推出有分量、有深度的高水平研究成果,充分展現習近平法治思想鮮明的中國特色、實踐特色、時代特色。
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統領推動中國法學教材體系建設。教材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體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要求。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以下簡稱“馬工程”)重點教材是開展習近平法治思想課程教學的重要依據,《習近平法治思想概論》《新時代中國憲法理論》等鞏固了“馬工程”重點教材在法學教材體系建設中的核心地位。要堅持推進習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法學類主干教材,及時修訂既有法學教材,將習近平法治思想蘊含的新概念、新范疇、新理論有機融入教材建設,編寫體現黨的創新理論最新成果,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中國法學系列教材。堅持面向新時代法學教育發展需求,開發《習近平法治思想講義》等新教材,編寫習近平法治思想配套教材,推進法學教材數字化轉型,不斷完善立體化的教輔數據庫,把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融入教材建設,全面反映中國法治建設的最新理論與實踐成果,講清楚以法治現代化護航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全方位闡釋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原創性貢獻和實踐偉力。
將習近平法治思想貫穿法學教材建設和管理全過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教材建設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建設什么樣的教材體系,核心教材傳授什么內容、倡導什么價值,體現國家意志,是國家事權。”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加強教材建設和管理”,將教材建設置于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加強法學教材建設和管理,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導,以服務中國式法治現代化為使命,以優質學術資源為支撐,以滿足廣大師生需求為導向,推出更多更高水平的教材。要嚴把法學教材編寫人員政治關和學術關,牢牢把握正確政治方向和價值導向,確保教材內容充分體現科學性、先進性和適用性,確保教材編寫和選用質量。健全法學教材建設支撐體系,搭建教材研究的交流平臺,設立教材建設科研項目和教改項目,深化教材建設研究,探索教材建設規律,完善優秀教材評選和獎勵辦法,用心打造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精品教材。創新教材編寫、推廣、使用體制機制,堅持凡編必審、凡選必審,完善分工負責、層層把關的教材管理體制,嚴格執行教材盲審制度、編審分離制度,不斷完善教材審核制度,優化教材選用標準和程序,定期對已出版的教材進行審核、評估和修訂。
二、建強教師隊伍,推進習近平法治思想進課堂
教師是教育工作的中堅力量,課程是學校發展的核心工作,課堂是教育教學的主要載體,是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陣地。推進習近平法治思想進課堂,必須充分依靠教師隊伍“主力軍”,抓好課程建設“主戰場”,暢通課堂教學“主渠道”,抓好全覆蓋學習、進行創造性轉化、開展融入式教學,將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義、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貫徹落實到法治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各方面。
加強習近平法治思想課程的師資隊伍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教師承載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現代高等教育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更要凸顯教師的主導作用,幫助廣大教師站穩講臺。“立德樹人、德法兼修”是高校法學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共同追求,推進習近平法治思想進課堂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對學校教學體系進行統籌規劃,完善集體備課、教研互促和教研交流等制度,加強專業課教師和思政課教師的溝通交流,促進專業課程和思政課程相互配合、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要分類抓好全體教師的教育培訓,科學設計培訓方案,合理設定教學目標、明確教學內容、規范教學方法,全面提升師資隊伍的政治素養和教書育人能力。思政課教師要加強習近平法治思想原創性貢獻和科學理論體系的學習,重點提升講道理、講故事的能力。法學專業教師要堅定理想信念,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追求言為人師、行為世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引導帶動學生。
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導重構專業課程體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完善課程體系,解決好各類課程和思政課相互配合的問題”。推動習近平法治思想全面融入法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入法學專業核心必修課程,融入其他專業有關課程。根據法治實踐和法學研究發展,適時開設國家安全法學、黨內法規學、社會治理法學、數字法學等新課程,構建以《習近平法治思想概論》課程為核心,以法學主干課程為支撐的習近平法治思想課程群。健全法學專業課程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的“一課雙責”機制,探索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貫穿法學教育教學全過程的有效路徑,在法學專業課程體系中有機融入理想信念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深入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不斷強化法學專業課程思政的價值引領功能。打破學科、學院和專業界限,面向全體學生開設習近平法治思想公共選修課,鼓勵教學名師到思政課堂上講課,推進《習近平法治思想講義》進入相關專業教學體系,增設習近平法治思想案例課、研討課、調研課和方法論課等內容,完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布局。重視實踐育人,加強第二課堂建設,完善習近平法治思想實踐課程體系,鼓勵專任教師兼職參與法律實務工作,選派實際工作部門的專家到高校任教,拓展學生社會實踐的平臺和路徑,把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實踐的最新經驗和生動案例融入課程體系。
以數字化技術賦能課堂教學方法創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互聯網突破了課堂、高校、求知的傳統邊界,對學生的影響越來越大。”伴隨信息技術革命性進步,以慕課、創客、翻轉課堂為代表的“互聯網+教育”格局深入發展,為高等教育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高效的信息化教學方式。要適應“互聯網+教育”新形態新要求,將數字化技術作為教學方法手段運用到教學過程,探索多場景教學模式。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按照學生個性化和多樣化發展需求,提供適配的專業課程、學習經歷和資源平臺,探索高情感、高互動的課堂教學模式。錄制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慕課視頻,打破校際壁壘,突破實體課堂和時間限制,促進優質教學資源全國共享,實現大規模人群參與網絡學習。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推廣法學虛擬仿真實驗教學方法,通過虛擬場景和互動模擬,高度仿真法治工作場景,生動再現法治工作流程,創新課堂教學過程和學習形態,引導學生多角度、辯證性分析問題,讓學生在情境、協作和會話中成為知識的探索者和發現者,提升批判性思維能力。常態化開展網絡庭審“進校園”活動,通過互聯網直播將法庭庭審實況實時送達校園和課堂,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法庭庭審氛圍,感悟司法運行真實狀態,提升習近平法治思想課堂教學的親和力、感染力,幫助學生完成價值觀念的升華、理論知識的學習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三、弘揚法治精神,推進習近平法治思想進頭腦
進頭腦就是要瞄準育人實效,不斷創新法治人才培養機制,將理論學習貫穿于法治人才培養全過程,融入學習實踐活動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全方位闡釋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原創性貢獻,彰顯習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中國式法治現代化的實踐偉力,教育引導學生深刻理解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義、精神實質、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不斷增進對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
完善以實踐為導向的法學院校教育培養機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法學學科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法學教育要處理好法學知識教學和實踐教學的關系。”要完善法學教育與法治實踐協同育人機制,加強與法治實務部門的溝通協作,充分整合政府、企業等社會資源,打破高校與社會之間的體制壁壘,鼓勵多方參與實踐育人,將實際工作部門的優質實踐教學資源引進學校,共同搭建法學教育實習實訓平臺,合作打造法治人才協同培養創新基地,促進法學教育和法律職業有機銜接。要加強法治實踐資源整合,強化實踐課程設計和實踐型師資隊伍建設,在時間維度上貫通“入學教育–課堂教學–實踐養成–畢業離校”人才培養全過程,在空間維度上實現“課堂–校園–社會–網絡”四位一體全覆蓋,實現課堂教學“主渠道”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協同發力,推動法學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銜接。加強涉外法治研究基地、涉外法治人才協同培養創新基地建設,聚焦涉外法治工作戰略布局和國際斗爭需要,高度重視涉外執法司法、法律服務和全球治理方面的人才培養,大力加強通曉國際規則、精通涉外法律實務的涉外法治人才隊伍建設。
推動習近平法治思想宣傳教育制度化常態化。要堅持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以習近平法治思想原創性概念、判斷、范疇、理論為著力點,深化對習近平法治思想原創性貢獻的學習研究,引導青年學生深刻感悟習近平法治思想對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作出的原創性貢獻、對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作出的歷史性貢獻、對推動人類法治文明進步作出的世界性貢獻。充分發揮高校法學專家和教學科研資源優勢,深入開展習近平法治思想原創性貢獻的宣傳闡釋,依托基層黨組織、共青團、學校社團、學生自治組織筑牢基層普法宣傳陣地,將習近平法治思想教育納入高校“思政第一課”、主題黨團日活動、主題社會實踐范圍,推動習近平法治思想入腦入心。把習近平法治思想學習宣傳同普法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健全學校普法宣傳責任制,壯大普法宣傳隊伍,構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全員覆蓋的普法宣傳格局。加強法治宣傳教育,深入宣傳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廣泛宣傳與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引導全校師生牢固樹立法治意識。綜合運用傳統方式和新型融媒手段,構建普法宣傳融媒體矩陣,加強分層分類分眾傳播,開展專業精準高效的法治宣傳,堅持用大眾話語生動闡釋習近平法治思想,推動習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師生日常學習生活。
在知行合一中感悟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實踐偉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會實踐、社會活動以及校內各類學生社團活動是學生的第二課堂,對拓展學生眼界和能力、充實學生社會體驗和豐富學生生活十分有益。”要全面推進依法治校,健全辦學治校制度體系,堅持嚴格依法管理,規范辦學行為,將習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全過程,營造安全有序的法治校園氛圍。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聚焦交通安全、電信網絡詐騙、大學生兼職、勞動合同簽訂等大學生切身利益,開展形式多樣、健康向上的法治宣傳教育活動,培養學生法治思維和規則意識,引導學生自覺守法、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提升運用法律手段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能力。發揮好校園普法志愿者和大學生法律援助中心的作用,推動普法宣傳進社區、進校園、進網絡,為社會公眾提供法律援助,參與真實案件的處理過程,提出案件解決思路和方案,在法治實踐中持續提升法治素養。深入開展“法治中國青春行”專項實踐活動,引導大學生深入城市基層社區和鄉村田間地頭,聚焦新時代“楓橋經驗”等當代中國法治實踐重點問題進行田野調查,不斷提升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作者: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黨委書記,中國法學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