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欧美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9999久久久久仙踪林,国内视频在线精品,成人污污www网站免费丝瓜

郵件系統:
用戶名: 密碼:
2025年05月10日 星期六
2025年05月10日 星期六
位置: 首頁 》《習近平法治思想研究與實踐》專刊 》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 》專題報道 》2024年 第18期 05月
堅持上下聯動、內外協同? 破解涉外法治人才培養難題

時間:2024-06-10   來源:民主與法制周刊  責任編輯:敖婷婷


堅持上下聯動、內外協同??破解涉外法治人才培養難題

肖永平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加強重點領域、新興領域、涉外領域立法,統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是推進涉外法治建設的基礎。加快培養涉外法治人才,是新時代貫徹落實黨和國家關于涉外法治工作戰略布局的一項重要舉措。提高涉外法治人才培養的規模和質量,是切實提高我國涉外法治水平的基礎性和先導性工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涉外法治人才培養經歷了自下而上的實踐探索到自上而下的強力推進。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法治人才培養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但也應看到,涉外法治人才數量不多、能力不強、經驗不足等問題,仍然是制約我國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應對外部風險挑戰的短板弱項?;谖覈嫱夥ㄖ稳瞬排囵B的歷史經驗教訓和現實困境,只有盡快實施上下聯動、內外協同的支持政策,才能有效破解當下涉外法治人才培養面臨的難題,為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提供必要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

  

  一、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是一項高投入的系統工程

  隨著中國國際地位和角色作用的變化,我國不斷調整和修訂完善涉外法治人才的培養目標。改革開放初期,一些高校積極探索高層次、復合型、外向型法律人才培養,也有主張開設“涉外法專業”的聲音,但“涉外法治人才培養”并沒有出現在有關高等教育文件中。當時,我國的法學教育重國內法而輕國際法,更輕國際經濟法;改革雖然解決了法學本科生的基礎性問題,但對專業性問題重視不夠,對培養精通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的法學專業人才,培養“世界法律人才”的視野和目標重視不夠。教育部印發《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要求金融、法律等專業“先行一步,力爭三年內,外語教學課程達到所開課程的5%至10%”。一些法學院校相繼開設“法學+外語”等特色試驗班,培養涉外法治人才。

  2011年,教育部會同中央政法委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制定了《關于實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若干意見》?!吧嫱夥扇瞬排囵B”首次進入國家規劃。該意見確定的目標是“培養一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法律事務和維護國家利益的涉外法律人才”,次年確定了22家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培養基地。這些基地對涉外法治人才的培養理念、目標、路徑和模式進行了有益探討,但并沒有最大限度地整合資源、發揮優勢。

  2014年,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建設通曉國際法律規則、善于處理涉外法律事務的涉外法治人才隊伍”,首次以中央全會文件的形式提出“涉外法治人才”建設問題,“涉外法治人才”取代“涉外法律人才”,反映了新的要求與內涵,也是自上而下強力推進的開端。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參與全球治理需要一大批熟悉黨和國家方針政策、了解我國國情、具有全球視野、熟練運用外語、通曉國際規則、精通國際談判的專業人才。”①2018年,教育部會同中央政法委制定《關于堅持德法兼修實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把涉外法治人才的培養目標明確為“培養一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法律事務、善于維護國家利益、勇于推動全球治理規則變革的高層次涉外法治人才”。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早日培養出一批政治立場堅定、專業素質過硬、通曉國際規則、精通涉外法律實務的涉外法治人才”②。高層次涉外法治人才不僅“能”維護國家利益,還要“善于”維護國家利益;不僅“通曉”國際規則,還要“勇于推動”全球治理規則變革。

  涉外法治人才的培養目標和要求隨著我國對外合作與競爭的深化而不斷提高,核心是要系統掌握國內法、通曉國際法、了解外國法,善于運用法律處理涉外法律事務、維護國家利益、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其培養任務、難度和不確定性比培養國內法治人才要大,培養周期要長,培養過程要復雜,這要求我們把涉外法治人才培養作為一項系統工程,投入更多的資源,形成整體合力。

  

  二、當下涉外法治人才培養面臨的主要難題

  總結《關于實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若干意見》的實施效果可以發現,由于國際法培養弱化、國別法教學缺失、實踐教學資源不足,特別是缺乏滿足涉外法治人才培養要求的持續的政策支持,當下我國涉外法治人才培養仍然面臨以下難題。

 ?。ㄒ唬┩袋c:無法吸引足夠多的優質學生

  調查發現,各校涉外法治實驗班的規模在30人左右,即便學生都成才并在畢業以后就職于涉外崗位,全國每年也只有約600名合格的國際法(涉外法)本科生。2024年,教育部批準了51家涉外法治人才協同培養創新基地(培育),理想狀態下每年也只能培養約1500名合格本科生。事實上,由于涉外法治人才學習任務更重、培養要求更高、成本更大、就業面較窄,如果沒有特殊政策支持,每個學校30人的規模也難以保障。從涉外法治人才成長規律來看,如果沒有相當規模的合格國際法本科生,高層次涉外法治人才的培養將是空中樓閣。

 ?。ǘ┒曼c:難以實現國際法與外語、國內法、外國法之間的知識融通

  當前,多數高校還是以部門法為導向,采用“法律+外語”或者“外語+法律”模式培養涉外法治人才,這在改革開放初期可能是解決人才需求缺口最好的“速成之道”。但當前及今后急需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和參與全球治理的高層次涉外法治人才,這種粗放式培養需要在法律與外語之間進行聚變式整合,需要在國內法與國際法的互變、互動和互構中進行整合性培養,需要在國內法與外國法的比較與互進中進行專門化分析。而我國《法學類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標準(2021年版)》規定的課程設置,多數高校對外語課程的安排,對比較法和涉外法的課程建設和對國內法授課內容的安排都無法滿足上述需要,難以在國際法與外語、國內法、外國法之間實現知識融通。

  (三)難點:無法兼顧法學知識傳授與實踐能力養成

  20多年前我國取消了國際法本科專業,近10年又不斷減少國際法課程、壓縮國際法學時,導致我國涉外法治人才數量不足、質量下滑。我國法學本科必修課只有國際公法3個學分,國際私法與國際經濟法都是選修課,也只有3個學分。這樣的安排對于全面系統講授相關國際法學科知識都比較困難,更難以實現能力的養成。盡管國際法實驗班增加了一些國際法和涉外法課程,也建立了若干涉外法治人才培養基地,但由于經費不充足、評價不合理、參與學生有限,許多學生未參與過涉外法務的處理,難以切實提升學生實踐實訓乃至實戰能力。不少高校將國際法三個方向的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的范圍限定在國際公法,且只有30分,新開設的涉外律師和國際仲裁方向研究生在法律碩士(非法學)項目中培養,導致國際法(涉外法)研究生入學時的國際法知識十分欠缺,要想通過3年培養系統掌握國際法和國內法知識,并具備一定的涉外法務能力,是一項比較困難的任務。

 ?。ㄋ模┌W點:難以形成滿足高層次涉外法治人才培養的師資隊伍

  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人才培養和積累,我國已經形成了一支理論素養較高的國際法與涉外法教師隊伍,但同時具備較強實踐能力的國際法專家并不多。未來,高層次涉外法治人才面臨的專業分工必然越來越精細。例如,國際社會關于環境保護、數據跨境、生物技術、氣候變化、公共衛生等問題,以及網絡、外空、極地、深海、太空等領域的國際法問題不斷涌現,這對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更精細的專業要求,需要針對特定領域的特殊問題進行專門性高層次人才培養。但是,有的高校用一把尺子評價教師,破“五唯”(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并不徹底,過于強調中文法學核心期刊論文的發表。有的高校在科研成果評價上還不認可國際學術期刊論文,也不考慮涉外法治人才培養需要補充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教師,導致一些有潛力、適合涉外法治人才培養的優秀青年不敢或者不愿從事國際法研究、參與涉外法治人才培養。事實上,越是有價值的國際法研究成果越需要緊跟國際前沿、引用國際文獻,但引用率又是我國期刊評價的主要指標,導致我國法學核心期刊普遍不愿發表國際法論文。據統計,我國法學核心期刊發表國際法論文的比例不到5%,還有不少刊物不發表國際法論文。這種狀況導致國際法教師發表研究成果相當困難,在職稱晉升時面臨整體性政策性困境,難以吸引足夠多的優秀青年教師潛心參與涉外法治人才培養。

  

  三、實施上下聯動的支持政策

  為了加強涉外法治人才培養,2023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強新時代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的意見》,提出完善涉外法學相關學科專業設置。教育部印發關于加快高校涉外法治人才培養的實施意見,支持有學位授權自主審核權的高校自行按程序設置國際法學相關一級學科。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發布《急需學科專業引導發展清單(2022年)》,將“涉外法治”列入其中;發布《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簡介及其學位基本要求(試行版)》,將國際公法、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恢復為法學二級學科。這些政策對破解涉外法治人才培養的難題起到了指導和推動作用。但目前僅有4所高校明確建設國際法一級學科或者開設國際法本科專業,政策激勵效果有限。如果不盡快提供特殊的政策支持,我國涉外法治人才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很可能無法滿足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發揮應有作用的要求。建議以涉外法治人才培養目標為導向,瞄準涉外法治人才培養的痛點、堵點、難點和癢點,實施上下聯動的特殊支持政策。

  (一)教育部制定完善相關配套政策

  提升我國涉外法治人才建設效能是一項系統工程,既要增量提質,又要不斷滿足我國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的新需求,不可能一蹴而就。高校是人才培養的主陣地,教育部要更好發揮指導、監督和保障作用,急需制定、實施或者完善多項政策,包括制定“涉外法治人才本科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明確最低要求,鼓勵相關高校開展差異化建設,實現特色化發展;對51家涉外法治人才協同培養創新基地(培育)實行專項經費支持政策、推免研究生指標單列計劃等定向支持政策;完善法學期刊評價制度,協調法學期刊評價單位將國際法和涉外法領域的刊物單列評估,確定涉外法領域的權威期刊、核心期刊;加強檢查評估,督促相關高校落實破“五唯”及相關政策;允許相關高校通過法學碩士、法律碩士(法學)項目培養涉外律師、國際仲裁方向研究生,對接國家戰略需求,新增國際組織方向碩士點,等等。

 ?。ǘ┫嚓P高校積極對接國家戰略需求保障人才培養質量

  學科專業是人才培養的基礎平臺。相關高校要打破常規,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根據自身特色與優勢加強學科專業建設,既要避免因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投入大而不作為,又不能不顧條件一哄而上。要保證涉外法治人才培養質量,需要實施單獨的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方案,開設國際法本科專業;實施國際法本碩貫通培養計劃;將法律外語作為必修課;調整國內法教學內容,適當增加比較法內容;保障涉外法治人才培養的必要經費;在國際學術成果和實踐教學成果與中文學術成果之間建立“等效評價”制度,等等。

  (三)培養單位精心設計實施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模式

  根據國際組織、涉外立法執法司法和法律服務等不同類型涉外法治人才的要求,培養單位要堅持特色化發展道路,大膽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包括但不限于:積極探索國際法一級學科體系,構建中國自主國際法知識體系、涉外法治體系;不斷優化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方案,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學時安排、實踐環節、畢業要求等作出明確的共性規定,又要有利于個性的特色發展;完善本碩博貫通培養機制;打造知識傳授、能力養成和價值塑造并重的涉外法治人才培養體系。

  

  四、形成內外協同的工作機制

  當下的涉外法治人才培養在學科融通、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和國際交流等方面存在困難,需要我們形成內外協同的工作機制,包括國際法與國內法的協同、法學與其他學科的協同、學校與實務部門的協同、國內與國外的協同等不同形式,不斷完善以實踐為導向的培養機制。重點建立法學院校與政府、司法機關、企業、法律服務機構等涉外法治實務部門聯合培養涉外法治人才的協同工作機制,打破法學院校和社會之間的體制壁壘,將涉外法治實務部門的優質實踐教學資源引進法學院校,發揮涉外法治實務部門在涉外法治人才培養中的積極作用,讓更多學生參與涉外法治實習實踐;完善切實有效的涉外法治實務部門與法學院校、法學研究機構人員雙向交流機制,特別是激勵機制,實施高校和涉外法治實務部門人員互聘計劃,安排大學教師到涉外法治實務部門掛職或研修,同時安排從事涉外法治實務的專家到法學院校任教;在法學院校設立實務教師崗位,吸收涉外法治實務部門的專家實質性參與涉外法治人才培養,包括參與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課程體系設計、教材編寫、課程教學、實習實踐指導等;多方籌集經費持續支持我國大學生和研究生到國際組織實習實踐。

  培養高水平涉外法治人才是切實提高我國涉外法治建設水平的基礎。高水平涉外法治人才的培養目標隨著我國對外開放和國際競爭的發展而不斷調整提高,是一項高投入的系統工程。當前,我國涉外法治人才培養在一定程度上面臨優質生源不足、培養機制欠佳、學科融通難成、理論實踐脫節、國際交流受阻等難題;同時迎來難得的歷史機遇,只有堅持上下聯動、內外協同的特殊支持政策,才能破解涉外法治人才培養的現實困境,早日培養出一批高素質涉外法治人才。

  

  作者:武漢大學國際法研究所所長、國際法治研究院院長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荣旗| 即墨市| 如皋市| 林西县| 江北区| 浦东新区| 年辖:市辖区| 寻甸| 巨野县| 通化市| 尚志市| 关岭| 嵩明县| 萨嘎县| 常德市| 乾安县| 留坝县| 恩平市| 金坛市| 慈溪市| 抚州市| 沧州市| 浮梁县| 临夏县| 石林| 榆社县| 怀安县| 沧源| 遵义县| 简阳市| 光山县| 富裕县| 庆安县| 鄯善县| 广汉市| 海淀区| 汶上县| 澎湖县| 西华县| 岐山县| 当涂县|

全文
搜索

關注
微信

關注官方微信

關注
微博

關注官方微博

網絡
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