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5-30 來源:民主與法制周刊 責任編輯:陳聰
王成國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以政法工作現代化支撐和服務中國式現代化,為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堅強安全保障”①,鮮明指出了政法機關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的特殊使命,為進一步做好政法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去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親臨浙江考察,賦予浙江在奮進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勇當先行者、譜寫新篇章的使命任務,這要求我們必須以探路者的氣魄、闖關者的勇氣、展示者的擔當,以理念、體系、能力現代化為重點,加快推進政法工作現代化的浙江實踐。
一、加快推進政法工作現代化,理念現代化是先導
政法工作現代化,首先是理念的現代化。政法工作具有鮮明的政治屬性、人民屬性、法治屬性、社會屬性,重點強化“6個理念”:
一是強化良法善治的理念。法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和必要條件。政法機關是制定法律的重要力量和實施法律的職能部門,幾乎所有工作都與法治相關。強調“良法善治”理念,就要帶頭尊崇法治、厲行法治、捍衛法治,切實做到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規定不可為、法有規定不亂為。一方面,要通過推動“立改廢釋”完善法制,結合執法司法工作中發現的問題,圍繞解決重點領域、新興領域、涉外領域面臨的難題,及時提出立法建議,推動修訂法規規章,推動完善司法解釋。另一方面,要通過嚴格執法公正司法促進善治,堅持問題導向,推動構建更加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更加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為加速推進各方面工作法治化奠定基礎。
二是強化寓文于治的理念。文化的力量,總是“潤物細無聲”地融入經濟力量、政治力量、社會力量之中,成為經濟發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導航燈”、社會和諧的“黏合劑”。政法機關是社會風尚的引領者、規范者、保障者,在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中肩負著重大責任。要一體學思踐悟習近平法治思想、習近平文化思想,堅持“兩個結合”,堅定文化自信,深層汲取中華法治文明和世界法治文明的精華,以更高效的政法工作服務文化強國建設,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保障,同時注重加強政法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廣泛凝聚推動政法工作現代化的強大精神力量;要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把“德主刑輔、明德慎罰”的治國理念,“未雨綢繆、預防在前”的治理理念,“以和為貴、息訴止訟”的司法理念,“重義輕利、義在利前”的文化基因,運用和融入到政法工作之中,引導群眾明是非、辨善惡、守誠信、知榮辱。
三是強化自治強基的理念。基層安則天下安。健全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是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強調“自治強基”理念,就要求政法機關圍繞“讓村(社區)安定有序又充滿活力”目標,通過深入群眾、服務群眾,促進政府治理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要引導群眾實行自我管理,推廣杭州余杭小古城村“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等做法,實現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確保小矛盾小問題不出村(社區);要引導群眾實行自我服務,固化提升“武林大媽”“烏鎮管家”“國際老娘舅”等特色品牌,注重培育鄉賢參事類、平安巡防類、鄉風文明類、矛盾調解類等社會組織,滿足群眾多樣化需求,推動將村社建成守望相助、和諧共處的平安家園;要引導群眾實行自我教育,用足用好巡回法庭、送法下鄉、以案釋法等載體和方式,教育引導基層群眾增強法治觀念、樹立法治意識,營造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濃厚氛圍;要引導群眾實行自我監督,總結推廣武義“后陳經驗”,讓群眾依法依紀依規對各類自治組織和身邊人、身邊事進行有力有效的監督約束,促進自治組織、基層社會良性運行。
四是強化智慧治理的理念。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科技創新是其中一個關鍵變量。現代科技是推進政法工作現代化的利器。要準確把握數字化改革的價值定位,進一步強化“數字化改革是手段不是目的”“讓數字說話,但不要讓數字作決策”“數字化改革邏輯起點是業務”“數據安全是底線”的觀念,用好數據這一新的生產資料、算力這一新的生產力、算法這一新的生產工具,運用數字手段提升政法工作質效;要持續迭代數字法治改革頂層設計,促進數字技術與政法工作深度融合,不斷提高防范化解風險的精準性、打擊違法犯罪的實效性、執法司法的公正性、公共服務的便捷性,以科技創新塑造政法工作現代化新優勢。
五是強化多元共治的理念。多元主體參與,是現代治理的顯著特征。無論是平安建設還是法治建設,都不能僅靠政法系統單打獨斗,必須多主體參與、多部門協同。要更加注重系統觀念,更好地統籌發展和安全、國內和國際、人力和科技、網上和網下、當前和長遠,推動政法各項工作相互促進、協同配合;要用足用好大平安體制機制優勢,充分整合利用各類要素、各個領域、各方資源、各種手段,凝聚全方位防風險、全領域保安全、全過程護穩定的強大合力;要更好發揮多元主體優勢,堅持專群結合,促進社會協同,擴大公眾參與,構建平安法治建設利益共同體、價值共同體、行為共同體。
六是強化韌性治理的理念。韌性是當今社會的高頻詞匯,韌性治理是一種新的治理形態。當前,我們正處于百年變局演進、經濟爬坡過坎、社會穩定承壓的時期,內部和外部風險導致的社會脆弱性加大,防范不確定性和風險疊加成為治理新常態,以往“就穩定抓穩定”、簡單依靠打壓管控硬性維穩、“運動式執法”等做法已難以適應。韌性治理就是剛柔并濟的治理、靈活適應的治理、預防在先的治理、常態長效的治理。要激活社會主體韌性,更加注重依法保障廣大群眾的創造活力、創新權益,通過激發釋放自組織力、自適應力、自修復力來消弭外部風險,將主體潛能轉化為風險治理的強勁韌性;要突出治理方式韌性,準確把握民主與專政、打擊與保護、維穩與維權、活力與秩序等關系,實現被動處置向主動預防、剛性維穩向柔性維穩、運動式執法向常態化治理、單向管理向協同治理的轉變;要增強治理制度韌性,強化主動塑造,堅持先立后破,進一步構建完善穩定高效、協同整合、聯動集成的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制度體系。
二、加快推進政法工作現代化,體系現代化是關鍵
新時代新征程,政法工作的內涵和外延在不斷拓展。我們要以全局視野、戰略思維來審視新時代政法工作,緊扣“7個要素”,推動完善系統完備、科學規范、要素齊全、運行高效的浙江政法現代化工作體系。
一是黨委領導。這是政法工作現代化的根本保證。要以貫徹執行《中國共產黨政法工作條例》為總抓手,推動完善黨領導政法工作的體制機制,確保政法工作始終置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之下,確保政法隊伍絕對忠誠、絕對純潔、絕對可靠,堅決捍衛中國共產黨長期執政地位,堅決捍衛人民民主專政國家政權,堅決捍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決捍衛我國憲法法律的權威和尊嚴。
二是政法主責。這是政法工作現代化的內在要求。要發揮好平安建設主力軍、法治建設生力軍作用,承擔好專政、管理、服務的職能,履行好維護國家政治安全、確保社會大局穩定、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保障人民安居樂業的職責,努力推動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以高水平法治服務高質量發展、以高效能治理守護高品質生活。
三是部門協同。這是政法工作現代化的重要方面。要在黨委領導、黨委政法委組織協調下,堅持部門協同、區域聯動,推進信息聯通、矛盾聯調、風險聯控、事件聯處、問題聯治,完善重大涉穩風險防范化解協同機制。
四是專群結合。這是政法工作現代化的重要法寶。無論專門力量如何強大、科學技術如何先進,發動群眾、依靠群眾始終是政法工作的動力源泉。要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更加注重專門工作與群眾路線相結合,全力解民憂、堅決保民安、主動惠民生、積極聚民力,更加彰顯政法工作的人民屬性。
五是懲防并舉。這是政法工作現代化的重要手段。要堅持治罪與治理并舉,既注重“抓末端、治已病”,更突出“抓前端、治未病”,把著力點放在前置防線、前瞻治理、前端控制、前期處置上,實現辦理一案、治理一片,變“化解一件事”為“解決一類事”。
六是法治保障。這是政法工作現代化的重要依托。要著眼打擊犯罪與保障人權、實現公正與追求效率、執法目的與執法形式相統一,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努力實現最佳的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會效果。
七是科技支撐。這是政法工作現代化的重要路徑。要把數字化改革、智能化建設作為基礎性、戰略性工程,探索構建與數字時代相適應、與全流程業務相匹配的科技應用新路徑、新模式,整體推進政法工作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三、加快推進政法工作現代化,能力現代化是基礎
政法工作是政治性很強的業務工作,也是業務性很強的政治工作。我們要著眼打造最講政治、最崇法治、最能擔當、最敢斗爭、最重形象的新時代浙江政法鐵軍,重點提升“5個能力”:
一是敏銳洞察局勢能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政治敏銳性是政治站位、政治洞察的綜合體現,是提高領導干部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的重要前提。”②就政法機關而言,敏銳洞察局勢,不僅是政治要求,也是擔當履職的基本要求。要善于從政治上看,練就政治慧眼,把握政治方向,保持政治定力,始終做到觀察分析形勢更好地考慮政治因素、謀劃推動工作更好地落實政治要求、處理解決問題更好地把握政治效果;要善于因時勢而謀,見微知著、明察秋毫,科學研判面臨形勢,準確識別時與勢、危與機、利與弊,準確把握先機,有效應對風險,謀定而后動;要善于在大局下干,胸懷“國之大者”,自覺把政法工作放到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中去思考、去定位、去落實,既為一域增光、更為全局添彩。
二是精準運用法律能力。精準運用法律,是政法干警的看家本領,事關公平正義最后一道防線能不能守得住。許多瑕疵案件的背后,都有法律運用不精準的問題。提高精準運用法律能力,要求我們悟透法理,做到既精通法律條文具體規定和適用規則,又熟知法律規定背后的立法意圖、法律原則及價值取向,始終保持堅守法治的定力,不被“輿論綁架”“道德審判”;闡明事理,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社會正能量,真正發揮執法司法定人心、明規則、揚正氣、樹新風的社會功能;講清情理,堅持法理情有機結合,準確把握每起案件背后的法理、道理、倫理、情理,做到以法為據、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讓公平正義更加可見可感可及。
三是防范化解風險能力。政法隊伍處在對敵斗爭最前沿、維護穩定第一線,必須把防范化解風險作為重要職責使命扛在肩上。提高防范化解風險能力,要有未雨綢繆的先手棋,完善風險預警預防機制,強化矛盾風險監測與評估,做到對各類風險早發現、早識別、早預警、早應對,從最壞處著眼、做最充分準備、爭取最好的結果;要有果斷處置的制勝招,面對矛盾風險,既要積極穩妥、果斷出手,又要分類施策、精準拆彈,及時阻斷不同領域風險轉化通道,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要有轉危為機的真功夫,善于從歷史經驗中提煉出克敵制勝的法寶,善于從眼前的危機困難中捕捉和創造機遇,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打好化險為夷、轉危為機的主動仗。
四是修復社會關系能力。執法司法工作的實質不僅在于懲罰,還在于修復社會關系、平衡社會利益、促進社會和諧。能不能修復社會關系,是衡量執法司法質效和公信力的重要標準。提高修復社會關系能力,要求我們準確把握執法司法的價值追求。一方面,堅持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深化警源、訪源、訴源治理,既減輕當事人負擔、修復受損的社會關系,又節約行政執法和司法成本。另一方面,無論是糾紛調解、行政執法,還是司法裁判,都要摒棄“被動司法”“機械辦案”“就案辦案”等傾向,立足于修復人與人之間的矛盾關系,真正實現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會效果相統一,實現形式正義和實質正義相統一,真正讓執法司法為民的成色更足、品質更高、獲得感更強。提高修復社會關系能力,要求我們準確把握執法辦案的評判標準。辦理刑事案件,注重運用恢復性司法理念,依法用足用好認罪認罰、刑事和解、司法救助等制度,真正做到不枉不縱、寬嚴相濟。辦理民事案件,既要平衡雙方利益,又要修復雙方感情,通過釋法說理實現勝敗皆明、服判息訴,真正做到案結事了、定分止爭。辦理行政案件,把維護權益、消弭沖突作為落腳點,真正做到政通人和、取信于民。
五是現代科技應用能力。現代科技應用能力,是政法工作占領先機、掌握主動、贏得優勢的關鍵。要緊跟時代前沿,樹立科技是核心戰斗力的理念,養成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習慣和行動自覺,善于運用最新科技成果去做傳統手段做不了、做不好的事,實現經驗思維向數據思維轉變;要立足實戰實效,堅持業務流程化、數字化,突出數據場景化、實戰化,優化共性基礎應用,開發個性特色應用,牽引帶動職能優化、資源整合、流程再造、機制重構,推動政法各項工作更規范、更靠前、更精準、更高效;要堅持共建共享,打破地區、部門壁壘,破除各自為戰、層層自建亂象,推動政法各單位信息化、智能化建設標準銜接、程序對接、數據聯通、資源共享、應用集成,真正發揮數字化系統和平臺的規模效應。
作者:浙江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浙江省法學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