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06-25 來源:黨史學習教育官網 責任編輯:敖婷婷
大別山,一片英雄輩出的紅色熱土!
70多年前,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在地方黨組織、游擊隊支援下,廣泛團結群眾、發動群眾,經過一次次血戰,站住了腳,扎下了根,完成了黨中央賦予的戰略任務,由此,解放戰爭從戰略防御轉入戰略進攻。
延續不斷的血脈
“八月桂花遍地開,鮮紅的旗幟豎呀豎起來。張燈又結彩呀,張燈又結彩呀,光輝燦爛閃出新世界……”
這首享譽全國的紅色歌曲《八月桂花遍地開》,源自大別山民歌曲調,最早于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在鄂豫皖蘇區傳唱,后來隨著紅軍的足跡傳遍了大江南北。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以大別山為中心建立鄂豫皖蘇區。鄂豫皖蘇區是僅次于中央蘇區的第二大革命根據地。經歷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大別山人民始終堅持紅旗不倒,與敵人開展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
歷史的車輪駛向1947年,黨中央作出轉入全國性戰略反攻的偉大決策。6月30日夜,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12萬余人,一舉突破黃河天險,揭開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
為打亂蔣介石的戰略部署,1947年7月23日,毛澤東親自起草電文,指示劉鄧:“下決心不要后方,以半個月行程,直出大別山,占領大別山為中心的數十縣,肅清民團,發動群眾,建立根據地,吸引敵人向我進攻打運動戰。”
“下決心不要后方”的底氣何來?就是因為大別山地區有著延續不斷的革命血脈和深厚的群眾基礎。
“劉鄧大軍主力是抗戰時期的八路軍一二九師,一二九師的重要來源是紅四方面軍,而紅四方面軍的主要發源地就是大別山區。”金寨縣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胡遵遠說,接到千里躍進任務后,很多從大別山出來的老紅軍說“到了大別山就等于到了家”!
艱苦卓絕的戰斗
1947年8月7日黃昏,劉鄧大軍從山東鄆城出發,開始了千里躍進大別山的偉大壯舉。
闖過黃泛區,血戰汝河,強渡淮河……經過20天,劉鄧大軍勝利挺進大別山,像一把利刃插進了國民黨統治區的心臟。然后大軍迅速分兵向預定地區實施戰略展開,其中第三縱隊全部在皖西,分成兩路進軍,經過半個月連續作戰,先后解放六安、立煌、霍山、舒城、廬江、桐城、潛山、岳西、太湖等縣城。
張店鎮,如今是六安市金安區九十里山水畫廊上最美拼圖之一,74年前這里是激烈的戰場。
1947年10月8日至10日,三縱在六安發起張家店戰役,將國民黨第八十八師師部及六十二旅包圍,經過激烈戰斗,斃傷國民黨軍副團長以下900多人,俘虜少將副旅長唐家楫以下4700多人。這是劉鄧大軍進軍大別山以來,第一次消滅敵人一個正規旅以上兵力的重大勝利,打開了皖西斗爭的新局面。
一系列勝利引起國民黨統治集團的極大恐慌,蔣介石調集重兵對大別山區展開全面圍攻,劉鄧大軍因連續作戰導致總兵力下降,而且普遍缺乏糧食彈藥,陷入極端困難之中。認真分析敵情之后,劉鄧首長確定了內線堅持和分兵向外、內外配合、尋殲弱敵的方針,決定將野戰軍主力一分為二,劉伯承率十縱、十二縱和一縱渡過淮河北上,轉入外線,在淮西地區創建新的根據地;鄧小平率二、三、六縱隊留大別山堅持內線作戰。
1947年12月,劉伯承率領后方指揮部轉入臨泉縣境內,鄧小平率領前方指揮部進駐金寨縣,兩位長期并肩戰斗、生死與共的戰友暫時分別,與強大的敵人進行周旋,經過一次次血戰,粉碎了敵人的掃蕩和圍攻。
軍民團結的深情
一個急彎,又一個急彎,再一個急彎……大約40個急彎之后,汽車才能翻越金寨縣斑竹園鎮通往沙河鄉的S448省道柏樹沖段。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前方指揮部舊址,就位于沙河鄉樓房村的周氏老宅。
這是一片青磚黛瓦的質樸院落,“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前方指揮部”的牌匾高掛在門楣上。周氏老宅始建于乾隆三十年,至今有250余年歷史,當時周氏老宅共67間,現在僅存30多間,兩側建起了幾幢農家小樓。
“1947年12月30日,鄧小平率領前方指揮部進駐沙河鄉樓房村周氏老宅,到1948年2月25日根據中央軍委指示離開,在此運籌帷幄56天,制定了一系列戰略路線、方針與政策,對指揮劉鄧大軍內線作戰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沙河鄉黨委書記熊濤介紹。
入駐周氏老宅的第二天,鄧小平就主持召開了鄂豫皖區黨委會議,他對大家說:“我們能不能在大別山站得住腳,會不會被敵人趕出去,決定的一環便是團結群眾、發動群眾。”
在戰斗中建立人民民主政權后,劉鄧大軍把發動群眾作為首要任務,為大規模支前提供組織和人員保證。當三縱向霍山展開時,當地政府籌集軍糧300多石、擔架幾百副,安置傷員300多名。張家店戰役時,參戰民工和地方武裝有2000多人。
廣大指戰員嚴格遵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熱愛群眾、關心群眾,盡可能地減輕群眾負擔。軍愛民,民擁軍,皖西老區群眾雖然生活十分艱苦,但是他們盡最大力量支援部隊。劉伯承曾動情地說,“我們所依靠的是人民,蔣介石所依靠的是碉堡”,“這就是二野在大別山戰爭勝利以及全部人民解放戰爭勝利的關鍵”。(記者 張理想)
來源:安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