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12-24 來源:中國政法大學 責任編輯:xzw
?
2014年12月20日,第五屆錢端升法學研究成果獎頒獎大會暨第五屆中國法治論壇在我校學院路校區隆重舉行。教育部社科司司長張東剛,國家行政學院法學部主任胡建淼,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副校長陳小君,教育部社科司處長何健,教育部高校社科評價中心主任李建平,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韓大元,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劉劍文,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施天濤,我校黨委書記石亞軍,校長黃進,終身教授陳光中,副校長張保生等出席大會。榮獲第五屆錢端升法學研究成果獎的獲獎人代表,榮獲第五屆中國法治論壇征文獎的獲獎人代表,光明日報、法制日報、中國教育報、人民網、新華網等媒體代表參加了大會。大會由石亞軍書記主持。
錢端升法學研究成果獎自2006年成立以來,已經成功舉辦了五屆,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也得到了法學界的高度認同,現已成為我國法學界最具權威性的獎項之一,成為具有重要影響的成熟的部級獎項。與錢端升法學研究成果獎同時舉行的中國法治論壇,也成為我國重要的法學學術交流平臺。本屆評獎共評出一等獎2項,二等獎6項,三等獎20項,提名獎17項,與會領導和嘉賓為獲獎者頒發了證書。
在致辭中,黃進校長首先代表我校與錢端升法學研究成果獎勵基金理事會向參加大會的領導、嘉賓、同仁、專家學者們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誠摯的問候,向關心和支持錢端升法學研究成果獎和中國法治論壇的各界人士、專家學者表示誠摯的謝意。他指出,以我國著名法學家、政治學家、教育家錢端升先生命名的法學研究成果獎,旨在紀念錢端升先生為法學教育事業做出的卓越貢獻,促進我國法學研究的繁榮發展。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頂層設計,確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在此基礎上,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進行了總體部署,并特別強調要圍繞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推進法治理論創新,發展符合中國實際、體現中國社會發展規律的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和社會主義法學理論。這些新任務、新要求為法學教育、法學研究提供了廣闊空間,必將極大促進我國法學教育和法學研究的蓬勃發展。(校長黃進致辭全文)
黃進指出,我校是一所以法學學科為主體,多學科有機共存,特色鮮明的全國重點大學,是我國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的重鎮。60年來,法大始終以推動國家的法治昌明、政治文明、經濟發展、文化繁榮和社會和諧,以及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為己任,將自身發展融入國家法治建設的歷史進程,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和優勢,成為國家實施依法治國方略的重要依托。
黃進強調,我校將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按照“立德樹人,提高質量”和建立現代大學制度改革的目標,深化學校綜合改革,進一步提升辦學水平和綜合實力,努力把學校建設成為全國的法學教育中心、法學研究中心、法學圖書資料信息中心、國家立法與法治決策咨詢服務中心以及法律文化交流中心,實現把法大建設成為開放式、國際化、多科性、創新型的世界知名法科強校的辦學目標,為推進依法治國進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會上,錢端升法學研究成果獎基金理事會秘書長、我校副校長張保生宣讀了第五屆錢端升法學研究成果獎獲獎成果名單。張東剛、胡建淼、何健、李建平、韓大元、石亞軍、黃進、陳光中為獲獎者頒發了證書。錢端升法學研究成果獎獲獎人代表、一等獎獲得者、清華大學法學院副院長余凌云進行了發言,他介紹了自己研究“合法預期”制度與當年閱讀錢端升先生著作的緣由,并希望我國對此制度進一步進行本土化構造,通過賦予其可操作性來幫助解決我國目前存在的問題,并由此推進法治政府的建設。
張東剛司長在講話中指出,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深刻回答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并對進一步繁榮發展人文社會科學提出了新的要求。為此,他呼吁法學界尤其是高校法學界要發揮自身優勢,在四中全會精神的指導下,緊緊圍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開展高質量、有深度的法學研究,為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體系,推進法治中國建設而不懈努力。
上午10時錢端升法學研究成果獎頒獎大會結束后,第五屆中國法治論壇正式拉開帷幕,我校副校長張保生和科研處處長施正文主持了論壇。施正文宣讀了第五屆中國法治論壇征文優秀論文名單,與會領導和嘉賓為4個優秀組織獎獲得者和40位優秀論文獲得者頒發了證書。
本次中國法治論壇的主題為“法治與國家治理現代化”,陳光中、胡建淼、韓大元、劉劍文和施天濤分別做主題報告。
陳光中教授以《如何踐行嚴格司法》為題,圍繞“嚴格司法”在我國的含義及實踐中踐行嚴格司法的具體要求進行闡述。他指出,“嚴格司法”即對司法嚴格要求,要踐行嚴格司法,就必須進一步完善“三符合”制度,做到過程符合程序公正,結果符合實體公正,事實符合客觀真相。
胡建淼主任結合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深入探討了“黨法”與“國法”的關系。他在發言中指出,黨法同國法的約束對象和管轄范圍不同,黨法約束黨員干部,而國法則以國家為基礎;黨法可以嚴于國法,但應以法律保留為限;黨法必須與憲法和法律保持一致。
韓大元教授從民國時期的學術自由及中國法治的現狀出發,對“增強憲法自信”進行了深刻論述。他強調,憲法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前提,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4字的基礎,我們需要通過憲法來凝聚社會共識,樹立法治權威。
劉劍文教授以“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財稅法基石”為題,著重講述了四個問題: 一是三中全會《決定》中的財稅體制改革,二是四中全會《決定》中的財稅法治建設,三是法治中國財稅道路,四是推動財稅法的大發展、大繁榮。
施天濤教授則從“公司治理中的民主與自由精神”的角度,指出公司治理中的憲政精神主要體現為三個方面:一是公司治理當中的權利分配機制,二是公司章程,三是包括風險防范機制、責任機制、反腐機制等在內的公司內控機制。
下午,第五屆中國法治論壇舉行專題研討,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副校長陳小君教授、西北政法大學校長助理汪世榮教授分別主持了論壇,來自高校、法院、行政機關的16位代表圍繞法學研究、審判實踐等中的熱點問題進行了深入研討,共話法治與國家治理現代化之路。廈門大學法學院徐國棟教授、清華大學法學院周光權教授、西北政法大學嚴存生教授、中國政法大學法學教育研究與評估中心副主任梁文永教授進行了精采點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