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01-19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elite
中國加快互聯網立法進程 打造依法治網“升級版”
新華網南寧1月18日電(記者鐘泉盛)不久前,中國國家網信辦公布了近期被依法關閉的一批網站、欄目和微信公眾賬號。被關閉的原因包括:假冒黨政機關或媒體名義發布虛假信息;發布涉賭博、詐騙等違法信息;傳播淫穢色情內容;不具備登載時政新聞資質違規登載時政新聞等。
分析人士指出,近期依法關閉24家網站、9個網站頻道(欄目)和17個微信公眾號,是中國推進依法管網、依法辦網、依法上網的具體體現,并將進一步推進網絡空間法治化建設。
近年來,互聯網在中國迅速發展。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已有6.32億網民,400多萬個網站。
然而,伴隨著互聯網的蓬勃發展,一些不和諧的因素開始出現:網絡謠言、網絡詐騙、信息泄露、淫穢信息等亂象頻現,威脅著互聯網的健康發展。
用戶個人信息等關鍵數據的保護一直是大眾關注焦點。此前,蘋果手機定位服務當中的“常去地點”這一功能,便被認為有掌握用戶隱私之嫌。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網絡安全保衛學院院長馬丁說,大數據時代,一些平常人看來毫無用處的數據,經過分析,可以獲得一些讓人吃驚的結果。
“如果通過大數據手段把一個人的活動軌跡都分析一遍,那這個人的工作單位、家庭住址、常去地點等信息都能分析出來;如果把一億人的情況都分析一遍,就能找到一些規律性的東西,可能涉及國家經濟、民生甚至一些機密等敏感內容。”馬丁說。
2014年,中共召開了十八屆四中全會,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作出重大部署,強調把法治作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同時,為了更好地發揮法治引領和規范網絡行為的主導性作用,中國正在加快互聯網領域的立法工作,全面推進網絡空間法治化。
國家網信辦副主任彭波稱,網信辦已制訂“互聯網立法規劃”,將加快推進網絡立法,近期會修訂出臺《互聯網新聞信息管理規定》,“這將是近期互聯網領域最新、最全、最重要的一個法律法規”。
國家網信辦移動網絡管理局負責人徐豐介紹,2015年,國家網信辦將全面推進網絡真實身份信息的管理,以“后臺實名、前臺自愿”為原則,包括微博、微信、貼吧和網站等均實行實名制,對此將加大監督管理執法的力度。
知名時評人羅智剛認為,網絡不是法外之地,加強網絡立法尤為迫切。近幾年的網絡亂象,很大程度上是互聯網管理不規范、制度不健全造成的。迅速推進和加強網絡立法工作,盡快建設完備的互聯網法治體系,是當前落實依法治國方略的重要舉措。
分析人士還指出,依法治網也是一柄雙刃劍,需要統籌推進,把握好兩個方面:既要規范網絡行為、打擊網絡犯罪、蕩清網絡迷霧;又要保護正常的網絡運行,維護網絡活力,促進網絡快速健康有序發展,讓網絡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