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4-24 來源:法制日報 責任編輯:fml
□新時代“楓橋經驗”新亮點訪談之一:以新時代楓橋經驗推進浙江司法行政新發展
圖為浙江省司法廳廳長馬柏偉。
? ? □ 法制網赴浙江采訪組
馬柏偉很忙。
這位浙江省司法廳廳長,4月19日上午剛剛在省人大參加了憲法及人大制度基本理論講座,下午,又要從杭州趕赴二百公里之外的衢州,在那里主持召開監所安全穩定工作座談會,所以,記者只能見縫插針,利用他吃午飯的時間進行采訪。
馬柏偉說,“楓橋經驗”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發源時,是成功改造教育“四類分子”的經驗;在改革開放時期,是就地預防化解人民內部矛盾、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的經驗,叫“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則是提供優質公共服務、滿足人民群眾新需求的新探索。
從司法行政角度概括,可以說,“‘楓橋經驗’發軔于社區矯正,發展于人民調解,深化于法律服務,與司法行政工作密不可分”。
馬柏偉說,司法行政部門肩負著維護社會穩定大局、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保障人民安居樂業的職責使命,是踐行和創新“楓橋經驗”的重要職能部門,是堅持、發展、創新“楓橋經驗”的生力軍,必須以新時代“楓橋經驗”為指導,高水平推進浙江司法行政工作改革發展。
以人民為中心
加快建成高水平公共法律服務體系
談起“楓橋經驗”,馬柏偉滔滔不絕。
馬柏偉說,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群眾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美好生活需要更加廣泛,對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提出了更高新要求。
“楓橋經驗”的要義是為了群眾、依靠群眾,適應新時代矛盾新變化,司法行政部門的一項重要任務是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加快建設高水平公共法律服務體系,為人民群眾提供普惠、精準、高效的法律服務,讓人民有更大獲得感、更多幸福感、更高安全感。
具體來說,要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加快實體平臺、網絡平臺、熱線平臺三位一體推進。
公共法律服務平臺是集成司法行政法律服務項目、提供公共法律服務產品的有效載體。目前,浙江全省縣鄉村三級公共法律服務實體平臺已實現全覆蓋。在此基礎上,要加快公共法律服務網絡平臺建設,改造提升“12348浙江法網”,建成人工智能公共法律服務咨詢系統,加強村、社區“e服務微信群”建設,讓人民群眾獲得法律資訊不出村、社區,解決法律問題不出鄉,找法律服務像網購一樣便捷。努力實現省域內呼叫接入全覆蓋、服務無死角、群眾零等待。
二是促進城鄉均衡、地區均衡、人群均衡三位一體發展。
浙江省法律服務業相對較發達,但城鄉不均衡、地區不均衡和人群不均衡問題依然存在。堅持發展“楓橋經驗”,就是要認真實施《浙江省基本公共法律服務均衡化標準(2017—2020年)》,注重發揮農村法律顧問作用,加強法律援助供給配置標準化建設,使力量向基層下沉、資金向基層投放、政策向基層傾斜,不斷提升公共法律服務均衡發展水平。
三是加強服務產品、服務標準、服務隊伍三位一體建設。
目前,浙江省正在形成惠企便民服務二十條、企業法律服務八法,開展打造最佳營商環境法律服務七大專項行動,發布7大類44項公共法律服務產品指導目錄,通過一套固定的操作規范和流程,努力將無形的法律服務直觀地呈現在服務對象面前,使法律服務看得見、摸得著、可評價。
同時,還要加強公共法律服務標準建設和隊伍建設,努力推動管理模式從“軟約束”向“硬約束”轉變,服務方式從“粗放式”向“精細化”轉變,服務內容從“碎片化”向“整體性”轉變。
以善治為目標
推動完善“三治融合”社會治理體系
馬柏偉健談也善談,三言兩語便將問題點明說透。
馬柏偉介紹,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三治融合”發源于浙江桐鄉,是推進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新探索。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肯定了這項來自浙江基層的新創舉,指出“要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
“三治融合”是新時代“楓橋經驗”的重要新內容,浙江省委政法委把其列入總結提升推廣新時代“楓橋經驗”六大工程范疇,指定由省司法廳牽頭組織實施。
接到這一任務后,浙江省司法廳馬不停蹄研究制訂出具體實施方案,目前正在緊鑼密鼓推進中。具體來說,分三個方面展開:
一是幫助修訂村規民約社區公約,夯實基層自治基礎。
村規民約社區公約是國家法律法規在基層的具體體現和末端延伸,是基層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制度基礎。近年來,浙江省把村(社區)法律顧問、律師、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司法助理員等資源整合起來,發揮法律專業優勢,在制訂修訂村規民約社區公約過程中嚴把法律關,使村規民約社區公約不與國家法律、法規、政策相抵觸,不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財產權利。
二是全面加強民主法治村(社區)建設,夯實基層法治基礎。
具體舉措是,建設公共法律服務窗口、自助法律服務終端機、法治宣傳陣地、人民調解委員會、社區矯正工作站、法律服務微信群,修訂村規民約,培養法律顧問、法治帶頭人、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戶。
目前,全省已建成縣級以上“民主法治村(社區)26894個,其中國家級109個、省級1196個。
三是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夯實基層德治基礎。
推行“誰執法誰普法”“誰服務誰普法”普法責任制,培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支撐法治文化,把社會和諧穩定建立在較高的道德水準上。廣泛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強化規則意識,倡導契約精神,弘揚公序良俗,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當代浙江人共同價值觀在廣大家庭落地生根。
以預防為基點
健全風險預測預警預防新體系
馬柏偉職業經歷豐富,在擔任省司法廳廳長之前,馬柏偉是省供銷社主任。外出開會,對方一聽這來歷,往往投之以狐疑的目光,馬柏偉說,每逢此時,他只能報以微笑。
其實,馬柏偉是正經“法律人”,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法律專業畢業后不久,便在家鄉浙江磐安被提拔擔任縣司法局副局長,通過了司法資格考試,而后,任磐安法院院長、永康法院院長、金華市檢察院副檢察長,在政法戰線,他滾打摸爬多年,說起來,也是個“老政法”了。
這位“老政法”擔任省司法廳廳長后,一上手,就狠抓誰執法誰普法責任落實、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人民調解和監所安全,并在預測預警預防社會矛盾方面未雨綢繆、屢見成效。
上任兩年多來,馬柏偉和他的同事們不負眾望,在G20杭州峰會、世界互聯網大會、黨的十九大等重大安?;顒悠陂g,實現了監管場所“零事故”、特殊人群“零失控”、矛盾化解“零死角”,交上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
馬柏偉說,創新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對社會風險進行有效預測預警預防非常重要,浙江省在這方面重點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維護監管場所安全穩定。
推進“平安監獄”“法治監獄”“智慧監獄”三位一體建設,通過機制創新、信息研判、大數據分析,推動監獄安全穩定工作由過去的被動應對向主動預防轉變。
在守牢安全底線的基礎上,推行服刑人員離監探親和戒毒人員獎勵性外出探視新機制。落實治本安全觀,以改造人為宗旨,創新開展罪犯(戒毒人員)“修心教育”,將以往安全穩定的工作目標轉變為當前的工作起點,變“生命線”為“起跑線”,努力把罪犯(戒毒人員)改造成人格健康、適應社會的守法公民,從本質上消除影響監所安全穩定的問題。
目前,浙江實現了連續6年10個月監獄安全“四無”目標、連續12年強制隔離戒毒人員無脫逃。
第二件事:對社區服刑人員和刑滿釋放人員實行有效管控。
全面推進社區矯正標準化建設,組織多元化社會力量參與社區矯正,做到了情況明、管得住、能救濟、保平安。推行刑滿釋放人員信息核查和銜接制度,創新安置幫教方式方法,有效提升安置幫教工作水平。
第三件事:把人民調解工作做實做新。
不斷推動人民調解工作向醫療事故、道路交通、網絡交易、知識產權、環境保護等矛盾糾紛多發、易發的行業和領域延伸,目前,全省已建行業性專業人民調解委員會1235個,涉及15個行業或領域,基本實現了重點行業、領域全覆蓋。
加強專職人民調解員建設,建立律師、法律服務工作者參與人民調解工作機制,健全人民調解專家庫目錄,不斷提升人民調解專業化水平。
建立社會矛盾糾紛預測預警預防指標體系,全面推廣大數據+人民調解的“溫州新模式”,利用大數據技術、信息化手段,科學研判熱點難點問題和矛盾糾紛隱患,努力做到早發現、早預防、早處置。
推行矛盾糾紛集中排查調處和定期分析報告機制,及時發現和化解一大批矛盾糾紛,第一時間上報苗頭性、傾向性不安定因素和預防處置意見,為黨委政府決策提供可靠依據。
結束訪談時,我們握手告別,馬柏偉微笑著,淡定而自信。(法制網記者 張亞 陳東升 崔立偉 王春 劉子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