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10-09 來源:中國法學網 責任編輯:elite
?
9月24日,中國法律史學會2016年年會在天津召開
????????金秋的天津,秋高氣爽。9月24日上午,來自全國各地代表106家單位的的180多名專家學者匯聚海河之畔的遠洋賓館,參加中國法律史學會2016年年會暨法制轉型與政治文明研討會開幕式。本次年會的承辦單位為天津財經大學法學院,協辦單位為清華大學法學院凱原中國法治與義理研究中心。
會議開幕式于八點三十分在遠洋賓館百合廳隆重舉行。開幕式由華東政法大學前副校長王立民教授主持。天津財經大學黨委書記張玲研究員致歡迎辭。張玲書記首先對各位專家學者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然后向與會專家學者介紹了天津財經大學自1958年創辦以來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績,并重點對法學學科的發展進行了介紹。中國法律史學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吳玉章研究員代表中國法律史學會致辭。吳會長回顧了學會一年來所做的工作,這些工作包括了優秀研究成果的評選,學會年刊的出版等。隨后,中國法律史學會執行會長、天津財經大學近現代法研究中心主任侯欣一教授代表承辦方對會議地點的選擇、會議主題的確定進行了說明,并對廣大會員的支持表示感謝。侯教授特別提到了年屆九十的北京大學法學院蒲堅教授對會議的惦記和對代表的關愛。最后,學會秘書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高漢成副研究員宣布了中國法律史學會廖凱原優秀學術成果獎獲獎名單(名單見后)。
開幕式后四位代表分別就政體變遷、中西文化交流、日本殖民中國時期的法律制度、中華文化的根本等主題進行了大會發言。
武漢大學陳曉楓教授報告的題目是:“中國政體:君主集權向憲法集權的轉型”。陳教授認為,中國歷史上的君主集權制度,在近現代經過了歷次制憲頒憲修憲的活動后,完成了外觀的近現代化,即憲法化,而保留了其主要的集權精神和原則,并導致了所有分權設置在憲法實施中的文本浪漫化。陳教授最后認為,中國政治體制中,國家權力的集散和分配問題可能還需要一個較長時間的歷史探索。
華東政法大學李秀清教授報告的題目是:“十九世紀西方視野中的中國司法”。李教授對比了在十九世紀上半期和下半期出版的英文《中國叢報》和《中國評論》中對中國司法的介紹和評論后認為,相對于早期《中國叢報》對中國司法的負面的看法,在后期《中國評論》中,對于中國司法不再是一概否定的抨擊,而是代之以既有抨擊同時又肯定其歷史進步的評述。這些變化,李教授認為,和十九世紀下半期中國的制度改革、中西關系緩和、來稿多元及辦刊的開放性等因素密切相關。
南京大學張仁善教授報告的題目是:“論日本對華法律殖民”。張教授將日本在華法律殖民的樣式區分為臺灣模式、汪偽模式、偽滿洲國模式三種模式。他認為,日據時期的法律構成了中國法律近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討。
清華大學凱原中國法治與義理研究中心廖凱原教授從“香蕉人”的話題開始,就確認軒轅黃帝是中國文化源頭重要性,以及建立軒轅紀元的必要性等問題進行了闡述。
中國人民大學趙曉耕教授、西北政法大學王健教授、西北政法大學汪世榮教授、清華大學凱原中國法治與義理研究中心張少瑜教授分別對上面四位發言人的發言進行了精彩的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