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12-30 來源: 責任編輯:xzw
在“第一屆中國法治文化論壇暨中國法學會法制文學研究會2015學術年會”上的講話
2015年12月26日
(根據錄音整理)
各位嘉賓,各位專家、學者,同志們:
大家上午好!
很高興參加中國法學會法治文化研究會的年會,當然我們現在還是法制文學研究會的年會,首先我代表中國法學會、代表王樂泉會長、陳冀平書記向本次論壇和年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祝賀!向論壇征文獲獎代表表示熱烈祝賀!向全體會議代表和全國法治文化工作者表示誠摯的問候!
中國法學會法制文學研究會自2008年成立至今,一直著力于明確職責定位,服務法治建設,扎扎實實的開展了許多活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尤其是十八屆四中全會和中央文藝工作座談會召開以來,研究會主動適應新形勢、新需要,將原來的“法制文學研究會”更名為“法治文化研究會”,拓展了研究領域,取得了非常亮眼的成績。主要有這些方面,比如,在加強法治文化基礎理論研究方面,研究會積極組織政法系統和高等院校的專家學者,經過一年半的努力,編輯出版了《中國法治文化概論》。這本書成為我國法治文化理論學術研究的精品力作;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填補了法治文化研究的一項空白。在搭建法治文化交流平臺方面,研究會創辦了《中國法治文化》月刊,迄今已連續出版了12輯,刊發作品達到一百多萬字,其中發表學術類論文53篇,建言性文章17篇,各地法治文化建設、實踐經驗報告27篇,成為法治文化傳播的重要的宣傳陣地。在創新法治文化社會服務方面,研究會舉辦的“法治書畫普法萬里行”、“年度法治文學精選”等活動,將法律知識融入到書畫、小說、紀實文學等藝術形式當中,別開生面地開展活動,得到社會各界的積極反響。可以說,法治文化研究會,已經成為我國法治文化研究和宣傳領域一支充滿活力、務實創新、成果豐碩的骨干力量。
法治文化的建設,一直是我們國家法治建設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十八大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十八屆四中全會的決定提出,“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五中全會進一步提出,“要在全社會形成良好的法治氛圍和法治習慣”。我們都知道,完整意義的法治,是包括三個方面,就是法律制度、法治體制和法治文化。法律制度是法治的前提,由法律規范、法律體系構成;法治體制就是法治的物質載體,包括了立法體制和機構、執法體制和機構、司法體制和機構,還有法律職業共同體;那么,法治文化包括了法治概念、法治觀念、法治理念、法治思維、法治價值觀、法治理論、法治習慣、法治行為模式,等等。所以,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就是要在制度完備、體制創新和文化建設方面共同推進、協調發展。那么,在這樣一個情況下,法治文化建設顯得更加突出,也面臨著空前繁榮和發展的歷史機遇。希望我們法治文化研究會緊密圍繞著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的重大任務,夯實基礎,開拓創新,研究、宣傳和繁榮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在文化建設當中繼續建功立業。
借這個機會,我代表中國法學會黨組對法治文化研究會的工作提幾點希望、建議和要求:
一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做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堅定的踐行者、守衛者、弘揚者。法治文化屬于意識形態領域,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是根本要求。法治文化研究會作為跨領域的研究組織,人員廣泛,思想活躍,尤其要增強政治定力,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只有站穩立場,頭腦清晰,才能明辨是非,不至于發出錯誤的聲音,誤導社會群眾。法治文化工作者要做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堅定的振興者、守護者,把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貫穿于研究會工作的始終,貫徹到所有的方面,堅決抵制各種錯誤的思潮侵襲和影響,為法治中國建設提供文化指引和正能量。在法治文化研究和創作中,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正確的創作態度,彰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為歷史存正氣,為世人弘美德。
二要進一步明確研究會的職責定位,從法治文化的專業視角為法治中國建設出謀劃策。法治文化研究會作為一個跨專業、跨學科的研究會,可以從社會、歷史、藝術等更加廣闊的角度,來觀察剖析法治實踐的規律和經驗,這是研究會的一個獨特優勢。希望法治文化研究會進一步明確定位,發揮優勢,凝練主攻方向,突出學術性和專業性。如何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是法治文化研究會的首要的工作任務。一方面,法治文化研究會要加強基礎理論的研究和發展,形成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理論體系框架。我看我們宣義會長策劃的這本《中國法治文化概論》,就是探索法治文化理論體系的一個很好的嘗試;從法治文化的角度,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實踐基礎和規律,分析法治實踐中的難點問題和解決對策。另一方面,法治文化研究會要重視對傳統文化的創造性繼承和現代性轉換,對世界優秀法治文化成果也要注重駕馭、借鑒和吸收。通過傳承、借鑒,來建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研究會開展活動,一定要重視理論聯系實際,要將研究會的法治文化研究與生動豐富的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實踐緊密結合起來,要在五中全會倡導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的指引下,為深化立法體制改革、執法體制改革、司法體制改革等法治領域的重大改革,營造更加良好的法治氛圍,弘揚法治精神,樹立法治自信。
我也注意到,我們這次會議是以“法治文化和廉政建設”為主題,這個主題十分契合當前的形勢和需要,尤其是今年十月,黨中央發布了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和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在這樣的背景下,法治文化研究會及時跟進,從法治文化的角度對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開展專題研究,從廉政法律制度建設和廉政文化教育等方面,為黨風廉政建設提供理論支支撐,非常及時。我相信這次年會的成果,一定會對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起到有力的文化促進作用。
三要貫徹落實中央群團工作會議精神,廣泛吸納本領域的領軍人物,帶好隊伍,出好作品。中央群團工作會議強調了群團事業,是黨的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強調要發揮群團組織的人才資源作用,要增強群團組織的政治性、先進性和群眾性。研究會更名為“法治文化研究會”之后,比原來的研究領域更加廣泛,那么,要利用換屆的機會,把相關領域的權威專家和優秀人才更多的吸納進來,廣泛凝聚全國法治文化工作者的智慧,真正打造出一支能夠代表國家隊水準的研究隊伍。
今年6月,中央印發了關于完善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制度的意見,再次強調要按照政治過硬、業務過硬、責任過硬、紀律過硬、作風過硬的要求,建設法治工作隊伍,選拔社會主義法治職業人才。法治文化工作者也是法治人才隊伍的組成部分,也是法律職業共同體的重要構成。習總書記在四中全會上對法治隊伍做了一個新的闡述,除了我們傳統上說的法官、檢察官、律師之外,把政府立法機關和執法機關,還有法學教育和研究工作者,都納入到法治隊伍當中。所以,我們也要按照五個過硬的標準,抓好研究會隊伍建設。人才是法治文化研究會創造力的源泉,擁有一支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突出,工作熱情飽滿的優秀隊伍,研究會才有活力,才能出成績,才能有更加光明的前途。
四要創新體制機制,著力提升法治文化研究成果的理論水平和實踐價值。中國法學會所屬研究會既是常規的學術團體,又是中國法學會智庫群的組成部分,所以要從這兩個方面推進研究會體制機制創新。這個月月初,中央領導同志在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試點工作會議上指示,開展高端智庫建設,要選好首席專家,建設好研究隊伍,形成開放競爭流動的人才機制;要創新智庫內部治理、完善制度建設、激發智庫活力,加快形成靈活高效的管理運行機制;要加強智庫與決策部門的溝通聯系,搭建常態化的互動平臺。我想這些指示,都是研究會加強自身建設的一個重要的要求。研究會開展活動,要做到質和量并重,不斷提升研究成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關鍵是要做到三點:一是要求真務實,發現、探索、總結出帶有規律性的、全局性的真知灼見,實現理論創新;二是要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堅持從實際出發,從國情出發,從人民群眾的需要和黨的要求出發,用我們的成果來推動制度創新;三是要兼容并蓄,百花齊放,形成一個學術民主、思想自由、互相認同、互相尊重的研究局面。
同志們,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四中全會和五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在經濟新常態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驅動下,也是在互聯網+的支撐下,中國法治快速地進入了新常態。中國法治新常態,可以從六個關鍵詞來概括:全面推進,全民推進,協調發展,加快建設,轉型升級,國際國內互動,等等。希望研究會抓住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法治新常態的歷史機遇,主動適應新常態,不斷激發創作熱情,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不斷地豐富和發展法治文化研究,引領中國法治新常態,為法治中國建設貢獻出我們應有的智慧和力量!
以上幾點意見供同志們參考,謝謝大家!